0

也谈译著为何成天书

已有 1,350 阅读此文人 - - 六七十年代,未分类,经济解释 -

腾迅文化观察最近发表了拷问中国出版业的系列文章,最近一期文章的标题是“译著成天书:谁搅烂了版权书的翻译文本”,文章的内容我很感兴趣,因为这也是我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该文主要谈文学类外版书,我对外国文学外行,也没看过几本翻译的文学书,所以没资格谈文学类的外版书。但我接触过的经济学类的外文论著翻译过来的不少,其中有些译本的翻译质量之差,惨不忍睹。信达雅是不用提了,低级错误比比皆是,人名专名搞错的,语法搞错的,意思译反过来的,不知所云的,前言不搭后语的多得去了。我就不举例子了,凡是读过这类译本的人都会认同这一点的。有时候,你看中译本,想半天不知啥意思,但一看原文,哦,好懂得很。

翻译是件难事,译者要中西语文都过关,如果是专业书,比如说经济学类的,专业上至少还得是个小专家,否则的话,自己都看不懂,怎么译书呢?经济学类学术著作的译本近些年来是越来越差了,翻译得好的有没有,有,但与庞大的引进版数量相比,不成比例。

为什么译本的质量越来越差?上面提到的文章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加入WTO以后,出版社引进国外版权要交版税,为了降低成本,只好砍翻译费,每千字译文税前也就80元的样子。二是翻译成了层层外包的简单力气活,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再创造,经过翻译公司层层外包后,最终的译者拿到的翻译费就很少了,甚至有千字10元的。经济学类的学术著作或教材的翻译有没有翻译公司的参与我不清楚,但层层外包是可以肯定的,某本书找个稍有点名气的大学教授挂个名主译校,然后找几个他带的研究生一人分几章,导师成了老板,学生给老板干活怎么能要钱呢,象征性的给报销几本书费就是不错的了。一分钱一分货,在外版书的翻译质量上也是这个道理,翻译费低,翻译的劣作就无奇不有了。

当然还有出版社把关,翻译质量差,出版社如何处置?事实上,出版社的编辑时间精力有限,专业能力也有限,每个人要编好多本书,不可能对译文的质量进行仔细的核对。偶有要求高的编辑,会找个校译,但校译的费用更低,基本上是无偿劳动,谁愿吃力不讨好去校译。校译如果是负责的,看出问题来,觉得译本不过关,出版社又要赶着出书,因为译本的版权期有限,不赶着上市没钱赚,甚至有编辑出来打圆场,说问题不大,咱们就这样出吧。

问题是,出版社为什么不提高翻译费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假如翻译费与校译费高到可以吸引有资历,够资格的译者,让校译者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做翻译,译本的质量自然会提高。但是把翻译费比如说翻倍,再加上版税,出版社就可能不赚钱了,是不是真的不赚钱,这里牵涉到整个出版体制的问题,先不论,姑且认定是不赚钱。就经济学类的专业书而言,我觉得要分两种情况,教材与专著要分开来看,专著的发行量小,如果翻译费翻番,出版社可能真的不赚钱。但教材发行量大,特别是近些年国内经济类院系的课堂基本上以引进版教材为指针,各大出版社的销售代表频繁进出各高校经济类院系,说明引进版教材是有市场的。按道理,出版社将引进版教材的翻译费提高,也不是不能承受的吧。但事实不支持,引进版教材类的翻译费照样低,引进版教材的翻译质量照样烂。

我的观点是,就算是出版社将翻译费提高,也无济无事。原因是我们不能光算出版社的账,译本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译校者,译校者花很多时间与精力来译书,他要放弃从其他活动中得到的收益,换句话说,我们还要考虑译校者的成本。够资格的译校者主要分布在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以及收入分配体制就决定了翻译注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出版社即使提高翻译费,也不能弥补译校者的成本,所以也就不能吸引够资格的译校者。

众所周知,现在高校与科研机构都采用量化的学术评价体制,发表了多少论文,拿到多少课题才是决定高校与科研机构人员职称评定,以及收入多少的关键。译著是不算科研成果的,拿到的翻译费再高,也抵不上在垃圾刊物上发表一篇垃圾论文赚的多,论文发表有级别,在所谓的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有面子,学校还有奖励,名利双收。论文攒够了可以报课题,横向的纵向的一个个课题动不动好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千万上亿的课题也不少啊。论文课题多了,可以评更高职称,而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收入又是跟着职称走的,职称高了又有利于发论文拿课题。大家都奔着这些去了,教书育人都没心思了,谁还在乎那点翻译费啊。

有意思的事情就来了,有些人的论文是依据、引用那些翻译得狗屁不通的中译本写出来的,成了教授后,自己又带人翻译出一些同样狗屁不通的中译本。这就形成一种大家见怪不怪的怪圈了,有些青年才俊看不下去,以直接引用英文为傲,殊不知,好多人也未搞通,写出来的论文无论是直引,还是原文总结,还是要翻成中文啊,照样狗屁不通的多。

所以出版社出版的引进版著作译文质量差,出版社当然有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出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体制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没这样的问题,那时还未形成量化的考核体制,学者们还以译本外国名著为荣,尽管稿费也同样低廉(当时就算不交版税,出版社也不会多给译者),但译本的质量远胜于今天。

期待你一针见血的评论,Com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