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游中,兄长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是韩国歌坛怪得很,组合比例高的惊人。帅哥靓女一大堆站在台上卖弄,都喜欢,一边倒的独特现象更值得思考。

演唱组合有利也有弊。有利的简单,组合内多款帅哥总有一个你喜欢,配合得宜容易以多胜少,让市场直接淘汰单个艺人胜过老板挑选等等。不利的更简单,人多了麻烦,贡献的评价和收入的分配很难处理,单以中国乐坛而论,组合成名后单飞的不在少数。

组合的好处对全世界都是公平的,韩国组合多,必然是韩国人在处理组合内人事麻烦上有独到之处。答案也简单,韩国艺人的培训有如工厂体系,不少艺人从小学毕业就接受职业训练,师徒等级体系森严。虽然时有韩国艺人犹如猪狗的传闻,但这规矩森严的复杂合伙合约显著的降低了组合的人事麻烦。类似的合约体系在中国的赵家班和德云社都有采用,但凡需要配合的艺术,中华自古便有师徒等级制度。独特的合约出现在韩国的歌坛,演唱组合便更普遍。

但这依然解释不了韩国歌手采用组合演出的比例高的畸形。一方面,造星工厂是人为局限,有利可图的人事总归可以模仿复制,人为局限不足以解释为何世界其他国家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般极端现象。以演唱为业的伟大明星多入繁星,几曾何时单个名字被组合名字大比例压倒过?另一方面,质量选择难免顾此失彼,重点放在酒池肉林般的粉腿玉臂,歌声中的内涵就大有不足。任何歌曲作品,都要靠歌者独有的领悟和天赋,去共鸣听众的内心,而伟大的歌声,作品和歌手往往是绝配。一个绝无仅有的嗓子和心灵,可以把一首歌曲唱的绕梁三日,听者近于灵魂颤栗。这样的歌曲转由合唱处理,效果区别不是天壤之别那么简单,而是另外一个世界!是的,组合的效果优点是声色犬马,代价是没有传世经典。因此于歌唱行业而言,在通常的市场选择下,即使能把人事的麻烦下降到零,也不可能出现如同韩国那么畸高的组合比例。

韩国狭小,艺人主要市场在国外。韩语不是强势语言,除了夹杂一两句英文歌词以外,亚洲听众懒得搞懂其大意,欣赏重点放在看旋律中的肢体语言。韩国人选择把歌唱中最常见的SOLO替换成集体操一般的歌舞形式是正解。歌舞表演,人多配合较佳,再补加独步的培训合约,这就是韩国组合比例奇高的解释。

印度语言庞杂,载歌载舞也是特色,只可惜印度人长得不如韩国棒子那般迎合东亚口味,也可能没有这么厉害的合约,于是关起门来自己唱。韩国男女团如今横扫中华,但我不看好棒子歌手的大势,因为音乐以扣人心弦为上品,质量重点的取舍付出的代价过大。

还有一个问题有趣味。组合对组合,韩国单个组合内的人数也超过欧美中华,诸位,能自己想出人数差异的解释吗?有报道提及韩国组合人数似乎有变多的趋势,人数会不断增加下去吗?

 

两个彩蛋

本文尝试着埋下了两个彩蛋,但读者没有发现,自己于是忍不住砸开算了。

1、亚洲歌曲流行夹杂英文的解释。流行歌夹带一两句英文是时髦,但这时髦从何而来?高质量歌曲要卖到国外市场,夹带一两句英语容易推销,因此好歌夹杂英语比例较高,转而让很多创作者觉得时髦。大家都哼得出野蛮女友中的《I BELIEVE》吗?

2、从小就觉得印度人喜欢边唱边跳,连电影里面也不停的载歌载舞。这特色鲜明从何而来?印度语言庞杂,宗教敌不过儒家,没能像中华那样建立与其国土面积相等的语言区,货币上居然印有16种文字。歌舞艺术于是侧重于更直观的肢体语言,I BELIEVE是也。

 

百度参考:

语言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少数民族的预定官方语言。[9]

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货币

印度货币

  • 月月 - 2016年4月18日

    1.从H.O.T火了开始(这点没有经过考证),歌手要不0,要不1,公司为降低投资风险,复制模式:团体,美颜,长腿,舞曲,有争议有话题更好;而这些又更容易被大规模复制,批量生产;

    2.跟韩国传统文化有关,韩国传统曲种trot,节拍节奏型,适合全民一起又唱又跳

期待你一针见血的评论,Com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