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教授昔日曾写过一篇文章《读书的方法》,其中讲到读书需要顾及章节之间的联系。

每个章节只是一个题材,如果只是深入的理解每个部分,那么会觉得知识很多,到用时有时会不知运用哪个理论才好。如果读完后思考下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需要记忆的部分会减少很多。对理论的理解也更深入一层。这是我的一点读书体会,举几个例子:

科学方法论和需求定律的实证转接

以《经济解释》四卷本为例,第一章张教授讲到要把理论推到刚好不被事实推翻的边界上。到了第五章,教授开始讲不变量的选择,在不被事实推翻的情况下,不变量越少越好,只要不被推翻,理论有比较强的解释力。由于需求定律不是在任意情况下成立,而是要细心的选择成交量的转接方法,使之在逻辑上和需求量同方向变化。这样在逻辑上,需求定律不会被推翻,剩下的就是实证一关了。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繁琐的实证转接呢?因为第一章科学的方法里讲了理论要有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可能。如果我们直接拿出需求量,由于其本身不可见,也就失去了证伪的含义。所以这个把需求量挂到成交量的实证转接,也看得出学者操弄需求定律水平的高低。怎么选择其他不变量,使得理论有最大的解释力,教授大致示范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不管成交量的含义。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看成交量的含义,而进化论的思维会在需求定律的指挥下,淘汰**的行为。比如我们不会看到加价大促销,不会看到女人求偶把脸涂黑。在广告的行为里,如果觅错了质的选择,销量不会上升,往往在竞争对手的压力下,还会下降。因此,我们不会看到明显觅错质的广告,在市场上长期出现。特别是渠道成本很高的电视广告,凡是大量投放的电视广告,坚持半年以上,都是击中了要点。

第二种方法是实地调查其他需求量,使他大致不变。有些重要的其他量,我们可以做调查。但是其他量无穷无尽,一旦重要局限的调查的成本不可接受,我们往往使用第三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运用关键验证。在第六章小试牛刀中,关于教授加研究金复印量会变多的例子里。我们看到制定关键的局限转变,从加薪水到加研究金,复印和其他支出的相对价格变了。我们可以一次性的消除掉教授爱研究,教授爱复印,教授喜欢复印机的噪声等等一大坨假说。

委托量和金山橙

在“需求定律”一章中,教授不厌其烦的讲了何为量,何为价。量主要分为委托量和有质的量,更多的情况是两者的合并。此量的划分是以作价而论的。钻石的每种质均被按量计价,而香柏树木桩的例子则展示了质量委托在只数上计价。所以两者的需求定律使用方法也不一样。

“小试牛刀”一章里教授多复印的例子,示范的是单质的需求定律。在金山橙的例子里,转头教授就开始示范多质的需求定律,也就是委托量的需求定律如何处理。如果多质的物品像钻石一样每质分开算价,则无异于多个单质的需求定律运用。

金山橙是个典型的多质委托在重量上算价的物品。传统的分析,不管是阿尔钦还是他的反驳者,都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分析显得有些不清晰。教授出手就把算价的量和委托量分开。价格和重量为一对价量关系(粗略一些也可以考虑只数和价格)。委托在重量上的其他质,比如糖分,口感,卖相等等,在运价一致的情况下,是越多越好的。我们可以把作价的量看作一个箱子,如果箱子价格恒定,那么箱子里塞进的委托量越多越好。

这个多质的需求定律,实际上是在确定算价的量和价格,都作为其他不变量的前提下,使用不管成交量的含义(女人不把脸涂黑);或者在某个关键局限不变下,让委托在量上的其他质和成交量挂钩(优质苹果运往外地)。如果其他不变量没有保持不变(海鲜保存时间短,直接影响了需求),则会出现需求定律被推翻的假象(上等牡蛎在近海出售)。我们让这其他因素不变,(冷链技术成熟,海鲜保存成本大为降低变得不关键),也能发现美国捕捞的上等金枪鱼会在日本筑波市场出售。

解通了这个多质委托量的需求定律应用,后面的例子,妈妈的爱与邮包的重量,从量税和香烟的长短,垃圾箱收费让孩子跳上踩实,请美女到高级餐馆,等等,全是这个应用的一般化。

如果不是把多质委托和需求定律实证转接结合起来看,这一章的例子用价格理论一个个的揣摩,难度还是不小的。虽然例子都易懂,但是不用价格理论一个个解剖,取得一般化,我们日后自己运用解释现象的难度就高了不少。

成本结构和合约转换

这个章节之间的联系的例子,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源自学友“自由的奔跑”问我的一个问题:“上头成本,直接成本的划分,是否由合约决定?”

我当时觉得两者没关系,举了一个炒花生的例子来验证。如果一个人在街头炒花生,每天购进花生,那么花生是直接成本。炒花生的炉子,燃料等是上头成本。但是“自由的奔跑”追问,如果炉子是按日付租呢?如果燃料也是每天结算呢?我被问的哑口无言,当然在日租的合约下,这就是直接成本了呀。

再变化一下合约,如果我的花生是自己种的,收货后放在仓库里呢?那花生也就成了上头成本。直接成本和上头成本当然有大分野,是主宰经营者行为的重要局限。上头成本和直接成本的划分,与合约的内容,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到了第四卷讲合约理论,教授指出佃农分成合约理论时,曾经说过固定租金合约,如果把每个例外条款都加进去,实质上等同于佃农分成。而如果我们把收入折现到每一天,付给农民工资,那也就是雇工的工资合约。

三种合约,农民的上头成本也有着显著的差异,赤贫的拿工资做短工,稍好的做长工,这是工资合约。有一点劳力,但是缺乏耕牛等生产资料的一般做佃农。自己有少部分地,再租种地主的地,则是中农,一部分自耕,一部分佃农或固定租金。在往上,则是自耕农,或有一部分土地富余,出租给别人的富农了。

合约,成本结构是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成本结构,也影响着另一个重要概念,租值。我们知道,租值也是成本的一种,是从出售整盘生意的角度去看。朋友,你是否想到了敏友的“用佃农理论炒股票”一文。企业的股价,长期来看是和企业的租值对应的,而企业也是追求上头成本的最大化。

履行定律和交易费用替代定律

这部分教授在新版里已经将和其他章节的联系阐述的非常清楚,让读者先去看第一卷的何为量一节。我看到履行定律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是约束多质物品,选择以量来委托的定律。

教授回到钻石的例子,如果钻石的多个质,之间的比例恒定,那么是无妨将之委托到一个量上的。正因为各个量的比例常常变化,才有眼花缭乱的定价方法。

我读到这里,就开始想,什么商品的各个质的比例最不固定呢?是人力资产!履行定律说被选作价的量,监察监管的费用会降低。其他委托的质,则要靠合约监管。

我又想到学友“奇毒无比”提出的著名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是有限责任制,而有些企业要采取合伙制呢?同样的道理,企业成立其实是资本按照市价来组合生产。一般的资产容易监管,直接一次性用市价买断就行。而人力资本的产出难以监管,所以要靠合伙制复杂的条款来监管。往往人力资本,为了约束人力的产出,要采取不断权的合约。所以合伙制常见于人力资本占大比例的律师,会计事务所,咨询业等等行业。

再接着往后看,教授说虽然作价的量的监管费用会下降,但是选作价的量不一定是监管费用最低的,还要考虑此量的代表性。人力资本以时薪为主要合约,是时间对人力资本的产出有很大的概括。我在想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

时间有很大的代表性,其实也就是说的用时间来度量人力的产出,比较容易把产出的各个质都概括进去。一个文员,是接电话,写Email,复印文件,归档,为老板订机票,所有这些产出,都可以用时间来度量。这岂不是说的时间做量,度量的费用最低么?

所以教授举了企业的文员一般拿时间工资,而高管有很大比例是分红,时间的监管不那么严。这就是度量人力所有质的成本高低,造成的合约不同。

这样很自然的联想到教授的“交易费用替代定律”:一种交易费用的下降,往往会带来另一种交易费用的上升。交易费用往往是分到“度量”,和“监管”两个大的范畴里去。选量作价,其实也是在两类交易费用的权衡,使其总交易费用最低。我们也看到,企业的销售岗位,对上班打卡不是那么的追求。而销售岗位里的售后,则往往要求上班打卡。这都是交易费用替代定律的应用。有很多有趣的企业内部的管理现象值得解释。

一点感想

教授的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家的有很大不同。更贴近真实世界。这个贴近,我的理解也就是尽量使得经济解释的简化不失真,不用脏的试管来做经济学实验。这样更真实的简化当然要付出理论更复杂的代价。但是张五常教授把50年所学做了很好的总结,让这个理论复杂的上升程度有限,不至于变得难以掌握。反而因为贴近真实,可以学以致用,读书每有会意,往往心旷神怡。如果能再用来指导本人的选择,增加自身租值,那就更开心了。

我个人的理解,其中一条主线,也就是《经济解释》和现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一大分野所在。即是:多质的委托量使用需求定律,成本的结构性,合约来约束多质中未作价的其他质,合约带来的交易费用在边际上起伏……

教授的开山之作《佃农理论》,人皆以为是科斯定律的完美应用。但是教授说他写的时候并不想着科斯定律,而是戴维德的IBM纸卡。纸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断权的合约,交易时以计算机的件数为量,却还要监管度量使用时间的另一个量。可能是幸运,张五常教授开山之作就抓住了多质多量这一重点,他的经济解释有很大篇幅也围绕这一重点展开。

这样的联系,在《经济解释》中还有很多。如果解通了一个重要的局部章节,不妨拿起其他章节再快速的翻翻,有时真的是找到很多互相连通的通路。这就是我读《经济解释》的一点体会。

此文只是我读《经济解释》的一点小总结。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风俗习惯和外部性,市场均衡的图表与萨伊定律,四二均衡与萨伊定律,……等等数不胜数,不是一篇短文是概括的。我今后也会……

等等,为什么要垄断读《经济解释》寻宝的乐趣呢?大家读书肯定也有很多体会,请也响应李老师的号召,写出来互相学习,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