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多出来的成本?

已有 2,545 阅读此文人 - - abc_econ,经济解释 -

眼看多出來的收入或成本並不合理,卻又普遍存在,為什麼?

茶道何以忽悠?

競爭之下,長期而言,沒有額外的收入或成本,是經濟解釋上老生常談的內容。一次偶然的早上泡茶,敏兄的絕頂普洱,讓景兄施展茶技之餘,也引出茶道中間的大學問。我常為書童,不懂茶,但茶的買賣及享受常有沾邊的機會,高級場所或茶葉採購,每有茶道環節相隨,我無知,一直以為是稙值搭配下的忽悠,拉近各方距離的小技兩,然而在景兄眼裏是另外一個精彩世界:茶有質,我們買的是它的質,茶葉只是承載之物,不同的外在環境,如儲存條件、沖泡用具、水質水溫等等,對茶質的表達影響巨大,如何控制上述各種因素,正是展現茶質的關鍵,上面要素都可事前準備,唯獨水溫受現場環境影響而多變,因此,這裏先按住其他因素,只介紹臨場撕殺的內容:水溫。現代科技可以使用溫控設備,但受成本收入約束,簡單的東西卻普遍的不存在,自有其不可忽視的經濟內容。茶道延續至今是千百年的歷史,是茶具和手藝的配合,乜是茶葉本身演生出來的另外兩種專業供應,器具的內容請看景兄的大文,不重複了,手藝的部分是大家現場拍斷手掌的精彩要害,景兄故意留空間給我練手,十分感恩。當時景兄邊說邊演:手位的高低,出水的快慢,落水的位置,出茶的時間等等,處處都是溫控的妙手,環環相扣,時時刻刻和環境動態微調,把茶質的最佳狀態充分展現給我們。敢問:這還算忽悠嗎?敏兄總結:貌似忽悠的內容,長期而普遍的頑強生存於市場之中,必有牢不可破的局限條件支撐着,手藝背後是溫控的成本,爭奪的是茶葉品質最優的收入。

茶文化和企業文化

受景兄茶技成本分析的啟發,回應一下方兄演技大文。門票是産品的單價,話劇>電影>電視,演員價是原料成本,排序不需要跟產品單價,廠家總收入的排序也往往不跟。然而,原料供應受不同產品的競爭,理應同價或接近,也是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事實。同一演員被各演出平台競奪,收入卻又長期而普遍的存在貨幣價格差異,為什麼?如果沒有其他收入的支撐,市場必然出現淘汰,因此,正如方兄所說,話劇演員演技上可以鄙視其他影視演員,我認為就是其非貨幣收入之一。人有七情六慾,情緒、環境均影響人作為原料的質,茶道的目的是把茶質充分表現,管理之道就是把人的質完全發揮,茶道並非一條指令控制環境,也不是把我們帶進一個受控的大環境品味茶香,而是用茶文化包裝了各種微調手段,三者的選擇是局限下收入成本的必然結果,一里通,百里如此,企業管理之中爆炒豆腐的內容可免則免,企業文化的建設,可以豐富各種微調手藝,一流上司何嘗不是面對下屬的一流sales!無論是老闆或導演,要發揮茶質,成本約束之下,可以一如茶葉簡單分類而茶道之……茶道文化沒多餘的成本,企業文化中的忽悠內容,我怎麼可以一直理解為單純降低交易費用呢?想到這些,跟景兄也是相逢恨晚啊!

行規、準則、產品範式是同一個道理

敏兄的盛情,在各項安排細節上處處體現,我們肯定無法複製。重慶的各種美好,局限條件之下,品質已經難以輕易突破。比如頂級美味,品味雖然不可挑剔,但經濟內容可以討論,而且正是我們討論的熱點。敏兄遷就我不好辣,安排了十分正宗的廣東順德菜,我們立馬討論了順德蒸魚的行規,以回應景兄茶道的精彩。魚游水中,有其自身最優結構,可適應其生活中的成本收入和局限變化。廚師選料斤兩大小可以一樣,但體形、肉厚不可能全身各處相同,蒸煮過程的火候、盛載的形式、廚房至餐桌的距離,都受物理傳熱性質的約束,容易出現熟度不均勻的情況,直接影響食客鮮嫩口感。茶道中的溫控怱悠技術,如何加進蒸魚,怎樣把最好的品質展現出來呢?解決之道是一連串成本收入的考量,一個個突破或遶過局限的選擇。

順德蒸魚技藝也存在鄙視鍵:整條>切開>碎蒸,鍵條從右往左是把肉的型態均勻化,以增加接觸面積來減少傳熱時間,缺點是不同程度破壞品相。賣相不好者,正式宴客不能上桌,因而不容於高級食府,自命大廚者也羞於獻技。長期而言,名不可能虛傳,順德家家户戶好吃好煮,往往品質的要求近乎苛刻,因而有廚出鳳城之説,鳳城就是李老師的家鄉,順德的中心:大良鎮。傳統智慧如果歷久不衰,局限之下必有收入成本的優勢,物理傳熱的局限不變,人的選擇可變,既然不能放棄品相,整條魚的鮮嫩又不能全面兼顧,收入最大化的結果是保留脊骨附近處於生熟的邊沿,讓熱力滲透基本等距,保證大部分魚肉品質上佳,放棄最可能吃不完的部分,爭取即使盛器或傳菜溫控失手,整魚不至於過熟,過熟的魚質順德人戲稱為"爛布",是廚子技藝否定之詞,自尊心過強者往往曲解為羞辱。局限下自然流傳的準則,其經濟內容豐富,生命一定力超強,蒸魚脊骨只要半熟卻不透,整體必然處於剛熟的鮮嫩,是判斷優秀廚子的行業準則,在順德家傳戶曉。

同樣的,廚師在你面前現切現做,比在廚房躲起來努力,是另一個技術高度,一如方兄大文所指話劇局限,極其嚴苛,永無NG,也沒有剪接和場景穿插的工具可以運用,故事場景的替換本身可以降低說故事的信息費用,即更好的展現產品的質;相對於影視的直觀感受,話劇需要觀眾更多的幻想投入,但投入受理解成本和觀賞收入約束,因此場景轉換不能缺也不可多,但相對影視製作卻少得可憐。按住導演編劇因素,演員功夫一流是產出關健,一流之處在於現場觀眾觀賞投入的帶領和微調作用(如表情、動作、聲音的更為誇張表達等等),尤其在場景轉換的時候,這些都需要引人同茶道忽悠中的溫控內容;另外,正如蒸魚標準脊骨不能全熟的技術指標,就是把演員出錯機會降到最低或給予出錯時的反應空間,和話劇演員功夫一流的要求有着相同的目標。廣東粵劇名人薜覺先,上演六國大封相時失手踢飛了靴子,但臨場反應極為專業,半空中立馬申腳穿回,即便運氣成分居多,但現場效果卻極佳,自此踢靴動作成為該劇目的標準内容,傳頌至今。因此,不管行規、準則、產品範式,得以成就而又長期廣泛的流傳,大家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經濟內容必定深厚,在成本收入的某處也必然有解,這也是經濟解釋之讓人著迷的地方。

期待你一针见血的评论,Com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