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是如何选址的呢?如果我们把时间拉的很漫长,再把同一座城市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像动画片一样连续翻页,那么就能清楚的看到城市在移动。
真正追问的问题是,控制城市选址的原理是什么?城市为了交易而产生,没有交易就没有城市。自然状态下农村也会发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圩市,一般由临时的小推车或者棚板等设备辅助,随着交易频繁程度提高和交易规模扩大,拥有永久建筑的街道比圩市就显得划算了。由此可见,圩市发展为街道,街道发展为城市,皆因交易而起。城市的本质,就是为了尽可能节省分工贸易的交易费用。地租是分工合作的产出巨利相当部分转移到土地之上。交易费用每降低一点,分工合作的产出往往有惊人的响应,城市规模就越大,地租也越高。
追求在局限条件下交易费用最低的经济规律控制着城市的选址变迁。交易费用最低的规律不变,城市位置的动画片轨迹反映着影响交易费用的局限条件的持续变化。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抓到关键局限的变化,就能预测城市选址的发展。
通常来说,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节省人流物流的交通成本。所以我们中华文明最早的大规模城市群就在关中和华北平原上发展起来,西南地区多山,城市群的密度就远远比不上其他平原地区,但往往山地中的一块坝子(平地)就成了当地某个小城镇的所在。平坦之外,开阔是另外一个非常有利于展开分工合作的条件。工商业者比邻而居,非常方便互相询价、发货、协作等生产过程,因此我们传统的城市都呈现出方块城或者放射状的特征,这绝非什么中央集权文化所导致,而是利用平坦开阔的地势向四周扩散去节省分工合作的交易费用。我们可以利用西双版纳去验证一下,究竟是中央集权文化还是经济规律导致的城市选择。版纳历来民族众多,傣王统治力远比上北方汉文化,但经济规律依然控制着当地人挑选着山地中的坝子去发展城市,并在最大的一个坝子上形成了辐射状的城市中心。
阐述了这么多,才轮到文章的主角重庆登场,之所以铺垫这么多背景,也是为了衬托重庆异峰突起的反例。重庆建城已历千年,一直舍弃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江北地区,却牢牢的根植在渝中半岛高耸的山岭之上。时间最睿智,这么强烈的反例是否真的推翻了城市利用地势平坦开阔来节省交易费用的逻辑呢?
...